燕之屋2024利润续跌:营销重负下,行业竞争加剧智商税争议

燕之屋2024利润续跌:营销重负下,行业竞争加剧智商税争议

admin 2025-04-18 云端存储 133 次浏览 0个评论

**燕之屋2024年利润再下滑:重营销吞噬利润,行业竞争格局恶化,智商税争议难解**

在2025年的春光里,被誉为“燕窝第一股”的燕之屋却未能迎来其业绩的春天。2024年财报的发布,无疑给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泼了一盆冷水。数据显示,尽管燕之屋在2024年实现了20.5亿元的营业收入,同比增长4.37%,但其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24.18%,仅为1.6亿元。这一数字,不仅标志着燕之屋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利润负增长,更凸显出其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。

重营销,一直是燕之屋的一大标签。从赵丽颖、林志玲到巩俐、王一博,燕之屋在明星代言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。2024年,其销售及经销开支更是攀升至6.7亿元,同比增长19%,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32.7%。高昂的营销费用,无疑成为了吞噬燕之屋利润的一大黑洞。这种重营销、轻研发的模式,虽然短期内可能帮助品牌扩大知名度,但长期来看,却难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。

与高昂的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燕之屋在研发上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。2024年,其研发开支仅为0.29亿元,不足营销费用的零头。这种投入不足,导致燕之屋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上缺乏竞争力,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燕之屋2024利润续跌:营销重负下,行业竞争加剧智商税争议

更糟糕的是,随着燕窝市场的不断扩大,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涌入这一领域。盒马鲜生、小仙炖等新兴品牌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价格策略,迅速抢占市场份额。东阿阿胶等跨界品牌的加入,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。在这种格局下,燕之屋的市场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。

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燕窝产品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。营养学界对燕窝“唾液酸”价值的争议持续不断,有科学检测显示,燕窝中唾液酸的营养价值与鸡蛋、牛奶相近。这一发现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燕窝产品的信任度。在性价比的考量下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价格更为亲民、效果相近的替代品。

面对这一系列挑战,燕之屋并非没有尝试改变。近年来,公司推出了“燕窝+”及“+燕窝”等跨界产品,试图通过多元化来吸引更多消费者。然而,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。尽管在2024年,“燕窝+”及“+燕窝”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62.67%,但其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较低,难以成为支撑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
在高端市场,燕之屋同样面临着困境。为了增加在高端市场的存在感,公司签约了万科创始人王石作为代言人,并推出了售价高达3168元/盒的总裁款碗燕。然而,这一举动并未能如愿提振高端产品的销售。相反,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销量,让这款产品成为了业界争议的焦点。

燕之屋的库存问题也不容忽视。近年来,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逐年上升,显示出库存积压的风险。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,还可能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。在消费者愈发理性的今天,库存积压无疑会进一步削弱燕之屋的市场竞争力。

在线上渠道方面,尽管燕之屋在京东、天猫、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上运营着多家自营网店和经销商网店,但线上销售毛利率的下滑却不容忽视。2024年,其线上销售毛利率为45.33%,较2023年下降了0.87个百分点。这表明,线上渠道的增长已经遇到了瓶颈,难以继续支撑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。

线下渠道同样不容乐观。尽管燕之屋在2024年新开了12家自营门店和3家经销商门店,但线下销售收入却同比下降了6.1%。这一数字,不仅反映出线下渠道的疲态,也暴露出公司在渠道拓展上的困境。

在股价表现上,燕之屋同样令人失望。自2024年8月开始,其股价波动下降,高点时为每股15港元左右,而截至2025年4月,股价已经跌至每股6港元左右,跌幅超过60%。这一表现,无疑加剧了投资者对燕之屋未来发展的担忧。

综上所述,燕之屋在2024年面临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。重营销、轻研发的模式、激烈的市场竞争、消费者认知的变化以及库存和渠道问题,都成为了制约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燕之屋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市场策略,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,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;同时,还需要优化渠道布局和库存管理,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重拾投资者的信心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武彬煦,本文标题:《燕之屋2024利润续跌:营销重负下,行业竞争加剧智商税争议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